一、老年痴呆
痴呆是一种获得性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影响意识内容而非意识水平,表现异常和认知(概况、计算、判断、综合和解决问题)能力下降、常伴有行为和情感异常。
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痴呆患病率为0.75%-4.69%。65岁以上的人群中为2%-7%之间,85岁以上的达40%以上。65岁以上随年龄增加患病率增加,每增加5岁,患病率几乎增加1倍。
二、痴呆原因
1、老年期痴呆的病因包括变性疾病和非变性疾病,前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额颞叶痴呆、帕金森合并痴呆、Pick病等,后者包括血管性痴呆,感染性痴呆、代谢性或中毒性脑病所致的痴呆等。
2、发病最多的阿尔兹海默症,病因迄今不明,可能和环境和遗传有关,家族性阿尔兹海默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和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基因、早老素1基因、早老素2基因突变及载脂蛋白E4等位基因数量有关。
3、流行病学发现,老年性痴呆还受环境因素影响,文化程度低、吸烟、脑外伤、重金属接触、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都和其他发病有密切关系。
三、临床表现
1、记忆障碍:先为近期记忆障碍,表现为好忘事,刚用过的东西随手既忘,刚经历的事即刻不知。随着病程进展,远期记忆也受损,不能回忆自己的工作经历和生活经历。
2、视空间功能障碍:表现为再熟悉的环境中迷路,找不到自己的家门等,甚至在自己家中走错房间或找不到厕所。
3、语言障碍:自发言语空洞,找词困难,用词不当,赘述等。
4、抽象思维障碍:病人的理解、推理、判断、概括和计算等认知功能受损。首先计算困难,不能运用复杂的运算。
5、失认症:不能认识自己的亲属和朋友,甚至不知自己。
6、失用症:不能连续地做负复杂的运动,如刷牙、穿衣等。
7、人格改变:对人冷淡,自私。对周围环境兴趣减少不知羞耻,当众裸体或性活动行为异常。
8、日常生活能力下降:日常生活能力明显下降,对他人的依赖性不断增强,严重时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9、精神行为异常:幻觉、妄想、错认、抑郁、狂躁症、激越、五目的漫游、徘徊、躯体和言语性攻击、喊叫、随地大小便等。
10、晚期并发症多见:如尿便失禁、长期卧床及褥疮等。
四、辅助检查
1、脑CT和MRI检查显示脑皮质萎缩及侧脑室扩张,海马萎缩是AD特异性表现。
2、认知功能检查有助于诊断痴呆,如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及Hachinski缺血积分(HI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等。
3、脑脊液检查Tau蛋白和Aβ可升高。
五、痴呆的治疗
1、改善痴呆患者认知的药物
1)胆碱酯酶抑制剂:代表药物安理申、艾斯能、哈伯因;
2)银杏叶制剂:对认知功能改善作用;
3)谷氨酸受体拮抗剂:如美金刚;
4)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
5)促智药物:尼麦角林、茴拉西坦、奥拉西坦及胞二磷胆碱等;
6)神经肽:如脑活素、神经节苷酯等。
7)抗精神行为异常药物治疗:苯二氨卓类药物:有镇静助眠作用;
8)抗精神病要物治疗:有奋乃静、奥氮平、利培酮等;
9)抗焦虑及抗抑郁治疗:有罗拉、黛力新及百忧解等;
2、老年期痴呆的康复功能锻炼
通过认知功能训练使得病人在学习新事物,记忆执行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有所改善。
六、痴呆的预防
1、普及预防痴呆的相关知识,增强主动预防的能力。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合理安排饮食。加强营养,科学锻炼身体,注意劳逸结合,确保健康的身体和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3、AD阳性家族使者、头部外伤者及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者及脑血管疾病患者及有抑郁病史者,长期饮酒者进行重点保护,开展健康状态及疾病监测,及时进行干预。
4、药物干预:针对有血管性危险因素患者进行相应的药物干预。
七、痴呆护理
1、帮助料理病人的日常生活;安排病人合理而有规律的生活,要求他们按时起床、就寝与进餐,要为病人创造入睡条件,周围环境要安静,保证足够的休息和睡眠时间。
2、加强病人的功能训练:进行督促、检查和指导病人日常生活行为,训练生活自理能力,延缓智能衰退。
3、注意安全护理,防止病患帅呆、噎食,出现自伤、自杀等意外。
4、改善家庭环境,居室明亮温馨,地板防滑。
5、预防肺部感染及泌尿系感染: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温恒定。进食后保持半卧位30-60分钟后恢复体位。对于长期卧床患者,要多侧卧位,每2小时翻身。扣背时同时鼓励咳嗽。
6、加强饮食护理,预防便秘。
下一篇: 老年综合症之——老年尿失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