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年晕厥晕厥是由于大脑一时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突然的短暂的意识丧失可自行恢复,不留任何后遗症。其原因大致分为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心源性、脑源性及血液成分异常。以血管抑制性晕厥和体位性低血压晕厥最常见,心律失常所致的晕厥后果最严重。晕厥有一定的发病率。甚至在正常人也可能出现。国外报道晕厥可见于3%的男性和35%的女性,占急诊科病人的3%和住院病人的6%。二、晕厥的后果晕厥是临床常见的综合征,具有致残甚至致死的危险,表现为突然发生的肌肉无力,姿势性肌张力丧失,不能直立及意识丧失。三、晕厥的因素1、体位性晕厥:多由于血压骤降所引起,常见于服用高血压药物治疗的中老年人。2、吞咽性晕厥:与吞咽动作刺激食管或胃迷走神经引起心律紊乱有关。3、咳嗽性晕厥:剧烈咳嗽时发生的晕厥,多见于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老年人,晕厥多发生…
一、老年多重用药多重用药通常是指病人服用五种以及上的药物。然而,多重用药非常复杂,不仅仅是指一个病人所服用的药物的数量,还涉及药物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产生的副作用等。因老化及急慢性疾病之故,常被给予多种可能具有潜在危险性的药物。研究发现,老年多重用药的比例在许多国家均很高,其中不适当用药又占相当大的比例。所谓不适当用药,是指使用该药物较容易造成药物的不良反应(ADRs),而严重的不良药物反应是造成老年人住院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老年病患者的多重用药情形近年来逐渐引起各国医务工作者的普遍关注与重视。二、老年多重用药的情况据统计,老年人消费的处方药占23%-40%,消费的非处方药品占40%-50%;老年人因为药物治疗而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性是一般成人的2.5倍:老年人平均用药量约是青年人的5倍以上。老年人多重用…
一、老年痴呆痴呆是一种获得性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影响意识内容而非意识水平,表现异常和认知(概况、计算、判断、综合和解决问题)能力下降、常伴有行为和情感异常。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痴呆患病率为0.75%-4.69%。65岁以上的人群中为2%-7%之间,85岁以上的达40%以上。65岁以上随年龄增加患病率增加,每增加5岁,患病率几乎增加1倍。二、痴呆原因1、老年期痴呆的病因包括变性疾病和非变性疾病,前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额颞叶痴呆、帕金森合并痴呆、Pick病等,后者包括血管性痴呆,感染性痴呆、代谢性或中毒性脑病所致的痴呆等。2、发病最多的阿尔兹海默症,病因迄今不明,可能和环境和遗传有关,家族性阿尔兹海默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和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基因、早老素1基因、早老素2基因突变及载脂蛋白E4等位基因数量有关。3、流行病学发…
一、什么是尿失禁尿失禁是由于膀胱括约肌损伤或神经功能障碍而丧失排尿自控能力,使尿液不自主地流出。尿失禁可发生于各年龄组的病人,但以老年病人更为常见。 由于老年人尿失禁较多见,致使人们误以为尿失禁是衰老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自然后果。事实上,老年人尿失禁的原因很多,其中有许多原因可控制或避免。尿失禁不是衰老的正常表现,也不是不可逆的,应寻找各种原因,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法。60岁以上男性老年性尿失禁的发生率大约18.9%,女性37.7%。二、尿失禁的后果1、尿失禁长时间尿浸与刺激,导致皮肤红肿、痒痛,感染、溃烂,甚至引起泌尿系感染,影响脏功能,并且有诱发失禁性皮炎可能2、因难闻的气味而远离人群,尴尬、沮丧、焦虑、孤独等,甚至出现抑郁症;3、影响社交;4、影响外出和锻炼;5、工作能力下降;6、影响夫妻性生活和婚姻关系。三、…
残疾预防核心知识 一、有效控制出生缺陷和发育障碍致残1.有计划怀孕,避免大龄生育。2.远离烟酒,远离有毒有害物质,孕育健康宝宝。3.主动接受婚前保健服务和孕前优生健康检查。4.不偏食,补叶酸,科学补碘,合理控制体重。5.防止孕早期感染,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6.定期接受孕产期保健和产前筛查。7.积极接受新生儿疾病筛查和访视。8.密切关注儿童生长发育状况,定期参加健康体检。二、着力防控疾病致残1.合理膳食,少油、少盐、少糖,多吃蔬菜水果。2.坚持运动,吃动平衡,避免超重肥胖。3.不吸烟少喝酒,远离二手烟。4.学会自我健康管理,关注血压、血糖、血脂变化。5.定期体检,及早发现疾病,及时治疗。6.注意个人和环境卫生,远离传染源,及时全程接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7.保持心情愉悦,与他人和谐相处,发现心理异常及时寻求专业帮助。8.及时…
一位阿姨发现面部长出"珍珠色小疙瘩",误当作“老年斑”未就医,半年后溃烂出血确诊基底细胞癌;这个案例警示:皮肤的微小改变,都可能是“癌”的预警信号。尽管皮肤癌令人生畏,但皮肤是唯一能实时自检的器官,早期诊治有极高的治愈率。皮肤癌主要包括基底细胞癌,日光性角化病,鲍文病,鳞状细胞癌等。好发于中老年,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早期信号。下面我们来看看几种常见皮肤癌的早期表现:1. 基底细胞癌——最常见的皮肤癌① 好发部位:头面部② 表现:早期(图1-1)易误认为“痣”,可破溃(图1-2)、逐渐增大(图1-3)③ 恶性度低,早期手术可痊愈,但任其发展可破坏临近组织2. 日光性角化病,是长期暴晒引起的癌前增生,可发展为鳞状细胞癌。① 好发部位:日光暴露部位(如面部、手背)② 表现:粗糙“砂纸样”红斑、鳞屑(图2),轻抠易出血 3. 鲍文病(…
2025年5月31日是第38个世界无烟日,主题是“拒绝烟草诱惑,对第一支烟说不”。烟草是健康的致命威胁,每一口烟都在侵蚀生命。吸烟不仅危害个人健康,更影响家庭幸福和社会环境。我们呼吁所有人,尤其是青少年,坚决抵制第一支烟的诱惑。让我们携手共建无烟环境,传递健康理念,为自己、为家人、为未来,坚定对烟草说“不”!青少年控烟宣传核心信息1.所有形式的烟草制品都是有害的。2.烟草中的尼古丁可以使人成瘾,一旦成瘾很难戒断。3.暴露于尼古丁可能影响青少年的大脑发育。4.吸烟会严重损害青少年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并且会加速其成年后慢性病的发生。5.电子烟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成长造成不良后果,同时会诱导青少年使用卷烟。6.开始吸烟的年龄越早,吸烟的量越大,烟草对身体造成的危害也越严重。如果你已经开始吸烟,应当立即戒烟 。7.二手…
2025年5月17日至5月23日是第十一届全民营养周期,今年的传播主题是:吃动平衡 健康体重 全民行动。北京安贞医院以“体重管理年”为契机,围绕核心理念,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健康科普活动,通过多学科协作、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为公众传播科普知识,提供科学、精准的体重管理指导,助力全民健康素养提升。科普讲座中,内分泌代谢科陶红主任医师聚焦“糖胖症”(糖尿病合并肥胖)等健康难题,将专业防治知识转化为实用指南,借助动态图表与临床案例,从胰腺 “过劳危机” 到高血糖与胰岛细胞 “死亡螺旋”,深入浅出剖析疾病机制与危害。现场互动与有奖问答,帮助公众掌握科学应对技巧。多学科协作是本次活动一大亮点。在体重管理联合门诊义诊现场,内分泌代谢科、临床营养科、心脏康复中心、中医科、临床心理科、健康管理中心等多科室专家…
每年5月25日是由国际甲状腺联盟选定的“世界甲状腺日”,5月25日所在周称为“国际甲状腺知识宣传周”,是国际甲状腺联盟发起的全球范围内的甲状腺健康知识宣传活动。今年的主题是“体检查甲功,健康早掌控”!在人体内分泌系统中,甲状腺虽形如“蝴蝶”,却掌控着代谢、发育、心血管功能等核心生理过程。然而,随着生活方式变化及环境因素影响,甲状腺疾病已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隐形杀手”。为了更好地推动公众健康水平的提高,北京安贞医院将于2025年5月22日组织健康体检中心、内分泌代谢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综合超声科、病理科等多科室联合开展健康科普及义诊活动。本次活动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旨在加强甲状腺疾病知识科普,通过义诊咨询、线上直播等形式,全方位普及甲状腺疾病知识,进一步提升公众对甲状腺疾病的认知,欢迎广大市民…
提到超重和肥胖,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但很少有人意识到,它也是多种癌症的明确风险因素。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指出,超重/肥胖至少与13种癌症的发病风险升高相关,包括绝经后乳腺癌、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食管腺癌、胆囊癌、肾癌、肝癌、脑膜瘤、多发性骨髓瘤、卵巢癌、胰腺癌、胃贲门癌和甲状腺癌。 一、脂肪组织如何“助长”癌症?多余的脂肪不仅影响体型,还会引发体内一系列有害变化:1.激素失衡:脂肪组织会过量分泌雌激素,而高水平的雌激素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等密切相关。2.慢性炎症:肥胖者体内长期存在低度炎症状态,炎症因子可能损伤细胞DNA,促进癌变。3.胰岛素抵抗:肥胖常伴随胰岛素水平升高,可能刺激肿瘤细胞生长。4.内脏脂肪的“毒性”:堆积在腹部器官周围的脂肪(如“啤酒肚”)代谢…
当体重秤上的数字悄悄攀升,我们的身体内部正经历着一场“甜蜜风暴”——超重和肥胖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推倒血糖平衡的精密系统,带来一系列健康隐患。1. 脂肪细胞的“叛逆”多余的脂肪(尤其是内脏脂肪)并非安静的能量仓库,它们会释放大量游离脂肪酸和炎症因子。这些物质就像“代谢噪音”,干扰胰岛素的工作效率,形成“胰岛素抵抗”,而钥匙(胰岛素)难以打开细胞大门,血糖无法顺利进入细胞,只能滞留血液中。2. 胰腺的“过劳危机”为应对持续高血糖,胰岛β细胞不得不超负荷分泌胰岛素。就像长期996的“打工人”,最终会疲惫不堪。研究显示,肥胖者胰岛功能衰退速度比体重正常者快2-3倍,这正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诱因。3. 血糖的“死亡螺旋”高血糖本身又会损伤胰岛细胞,形成恶性循环。同时,肥胖者常伴随“脂肪肝”,肝脏过量输出葡萄糖,进一步推高…
一、心脏的“超负荷”危机想象一下,每天背着20公斤的沙袋生活是什么感觉?心脏的感受也类似。体重增加后,心脏必须更用力地泵血,才能把血液输送到全身。长期超负荷工作会导致心肌变厚、弹性下降,最终可能引发高血压、心力衰竭,甚至猝死。研究发现,BMI(体重指数)每增加5kg/m2,心力衰竭的风险增加约30%-40%。很多肥胖者年轻时没有症状,但心脏已经在“默默受伤”。二、血管里的“定时炸弹”肥胖常伴随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这三者会加速血管硬化,形成动脉粥样斑块。一旦斑块破裂,就可能堵塞心脏血管,导致心梗,或者堵塞脑部血管,引发中风。三、肥胖带来的“隐形杀手”1. 睡眠呼吸暂停:很多肥胖者睡觉时呼吸暂停,导致缺氧,心脏被迫更拼命工作,长期如此可能引发心律失常(如房颤),甚至猝死。2. 胰岛素抵抗:肥胖会降低身体对胰岛素的敏…